1995 年,叶志平初任桑枣中学校长。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没有急着抓教学成绩,而是带着施工队的老师傅,走遍了学校的每一栋建筑。
当走到教学楼前,他发现墙体存在细微裂缝,承重柱的混凝土强度也未达到安全标准。
这栋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教学楼,在当时的建筑标准下虽能正常使用,却难以抵御强震的冲击。
“娃娃们每天在里面上课,安全要是没保障,教得再好有什么用?” 叶志平的这句话,成了他此后数年 “较真” 的起点。
从那天起,叶志平成了政府部门的 “常客”。

他一次次带着校舍检测报告奔走,向上级申请维修加固经费。
起初,经费申请屡屡碰壁,有人劝他 “别钻牛角尖”,认为 “地震是小概率事件,不如把钱用在改善教学设备上”;
也有同事觉得他 “小题大做”,担心频繁申请会影响学校的其他资源分配。
终于,在他的坚持下,第一笔加固经费获批。
拿到经费后,叶志平更是亲力亲为,每天课后都守在施工工地,从钢筋的型号到混凝土的配比,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
校舍加固的同时,叶志平又推出了另一项 “争议举措”:在全校推行每月一次的紧急疏散演练。
他制定了近乎严苛的要求:上课铃响起时若遇紧急情况,各班班主任必须第一时间组织学生有序撤离,低年级学生由老师牵手引导,高年级学生负责维持秩序,最终全体师生要在 100 秒内全部聚集到操场的指定区域。

演练刚推行时,反对声浪扑面而来。
学生们觉得 “每次都重复同样的动作,又累又无聊”,课间还会模仿撤离时的步伐开玩笑;
不少老师抱怨 “演练占用上课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甚至有家长找到学校,质疑 “天天搞这些没用的,还不如多让孩子做两套试卷”。
面对质疑叶志平没有妥协。他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坚定地说:“分数能决定孩子的未来,但生命没了,未来就无从谈起。娃娃的命,比分数重要!”
为了让演练落到实处,他亲自担任演练总指挥,每次都站在操场中央计时,发现班级撤离速度慢,就和班主任一起分析问题;
看到学生疏散时拥挤,就重新规划各班的撤离路线。
渐渐地,从最初的混乱嘈杂到后来的井然有序,从最初的被动应付到后来的条件反射,疏散演练成了桑枣中学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逃生技能也悄然变成了刻在骨子里的 “肌肉记忆”。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汶川 8.0 级特大地震猝然降临。
桑枣中学的教学楼开始剧烈震颤,桌椅疯狂滑动,天花板上的水泥碎屑簌簌掉落,窗外传来房屋倒塌的巨响。
就在混乱即将蔓延的瞬间,老师们下意识地喊出了演练时的指令:“低头!护头!按路线撤离!” 早已熟悉流程的学生们立刻行动,沿着墙壁快速下楼,没有拥挤,没有哭喊。
当最后一名学生跑到操场时,叶志平看了一眼手表 —— 从地震发生到全体撤离,仅用了 96 秒!全校 2290 名师生,整齐地站在操场的空地上,没有一人受伤。
而此时,学校周边的建筑早已坍塌成一片废墟,唯有被叶志平反复加固的教学楼,虽有墙体受损,却依然屹立不倒。
那一刻,曾经抱怨演练麻烦的老师红了眼眶,曾经觉得校长 “多事” 的家长湿了眼角 —— 他们终于明白,叶校长多年的 “固执”,早已为所有人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

然而,这份守护并未持续太久。2011 年 6 月 27 日,因长期操劳过度,叶志平校长突发脑溢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 57 岁。
消息传来,桑枣中学的师生们自发聚集在校园里,手捧白花,含泪回忆着校长的点点滴滴;无数被他的事迹感动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缅怀。
他被全国人民尊称为 “史上最牛校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他的事迹,将他列为教育界恪尽职守的典范。
如今,桑枣中学的操场上,依然保留着当年疏散演练的标记;那栋历经地震考验的教学楼,成了 “生命教育” 的活教材。
叶志平校长虽已远去,但他用行动诠释的 “生命至上” 的教育理念,却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教育事业的前行之路。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远见,从不是追逐短期的成绩与名利,而是以对生命至高无上的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坚持与担当,为每一个生命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这便是教育最本真的温度,也是一位校长最伟大的坚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