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留学回报率下滑,中产家长为什么还在咬牙坚持
开心田螺
2025-10-24 05:05:28
0

教育,是不是已经变成一场只出不进的买卖?

上海初秋的一个下午,我在浦东一间书店的玻璃小阁里,听见两位家长在聊天。

一个刚刚汇完孩子去英国的第二笔学费,换汇的时候英镑汇率已经逼近9.5。她叹了一口气,说:“不是心疼钱,是不知道还要心疼几年。”

另一个家长听了,却只是笑着摇头,说:“我们家那位刚回国,月薪一万五。你说值不值,我其实也不敢说。但不让他出去,我更怕他一直困在这里。”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比汇率更焦虑的,是时间;比钱更让人难以决断的,是“不确定”。

曾几何时,“留学”是中产家庭的灯塔,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保底。但现在呢?学费在涨,签证政策在变,毕业之后留下的越来越难,回国之后工资也没想象中那么高。

教育,真的变成了一笔“算不清的账”。

“说真的,我现在每次打开银行App都手抖。”

许文娟是杭州一位家长,孩子在英国伦敦读硕士,学制一年,每年开支保守预算要27万元人民币。

“我们夫妻年收入加起来六十多万,照理说不算穷。但花这么一笔钱,说不担心是假的。”

她的担心不仅仅是这27万,而是——这27万到底换来什么?

她不是唯一一个在计算的家长。

江晓宇是苏州一家公立中学的数学老师,他甚至把“回报周期”当成了公式来算。

“英国一年27万,孩子回来月薪一万五,对比国内本科毕业月薪六千多,年化差价就是九千,每年十万,三年差不多能回本。”

他说这话的时候,神情平静,像在讲题。但话音刚落,他轻轻补了一句:“前提是,孩子能顺利找到工作。”

更多时候,算账这件事,不是在Excel里进行的,而是在厨房、饭桌和家长群里悄悄上演的。

林菁菁是一位广州的母亲,家里是开五金小厂的,儿子申请到了加拿大的本科offer。

“我们不是有钱,是全家省出来的。”她说这话的时候笑了笑,但眼睛里是紧绷的光。

“现在政策还在收紧,签证拖得久,汇率涨得快,感觉就像在追一辆跑得飞快的车,我们永远在原地换脚。”

她算过一笔账,四年本科下来,光学费和生活费就要100多万,还没算机票、保险、夏校、申请服务。

“真的不夸张,这就是我们一家的‘房子钱’。”她顿了顿,“但你说不让他出去,我更怕他一辈子困在一个村子里。”

每一个做出留学决定的家庭,都不是盲目乐观的。

他们很清楚现在的现实:

✦ 英国学费涨、生活费涨,签证政策逐步收紧,工签时间未来或将压缩至18个月;

✦ 加拿大PGWP政策多变,学签配额限制更加苛刻,生活费门槛提升至22,895加元;

✦ 澳大利亚提高生活费门槛,签证审理周期波动大,国际学生起薪虽高但竞争激烈;

✦ 美国H-1B抽签改革虽有所改进,但就业仍旧高度不确定,“10万美元签证费”新规仍让不少雇主却步。

每一条政策变动背后,都是家长眼里的一次“紧缩”。

但他们仍在咬牙坚持。

因为他们知道,不送出去,可能永远没有更远的选择。

不是没有人后悔过。

在成都的李宏志家里,墙上还贴着儿子那张从加拿大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那是两年前的春天,全家人开香槟庆祝的日子。

“当时觉得,熬过了申请季,人生就轻松了。”他笑着说,“现在知道,申请只是第一关。”

儿子第一年成绩很一般,挂了一门课。后来补考通过了,但也错过了实习。现在准备申请工签,但听说政策收紧了不少。

“我们现在不敢想太远。先保住身份,再慢慢找工作。”

他和太太晚上经常一边刷汇率一边刷新闻,“现在加拿大换汇大概五点三几,我们习惯每升一个点就有点心慌。”

可他说,这些都能承受,最怕的是不确定——

“你问我这笔账能不能回本?我不知道。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永远也回不来。

但说实话,我儿子从一个拎不清的毛头小伙,变成了会自己做饭、找房、注册报税、订机票的人,这个过程,是无价的。”

这大概是很多父母如今的共识。

当“回报率”变得模糊,那些无法量化的成长,才变得尤为珍贵。

北京的陈洁是公立小学教师,女儿高中毕业后去了澳洲。

“刚去时她哭了三天,什么都不会,一个人被宿舍锁在外面,凌晨给我打电话求助。”

那一通电话后,她开始后悔。甚至半夜问自己,“我到底把她送去干嘛了?”

可半年后,再打电话,女儿已经能边煮意面边聊课题,生活自如,英文也能顺畅表达。

“我突然明白,原来她在那头长大了。”

所以说不是所有教育的回报都能体现在工资条上。

更重要的,也许是孩子站在异国街头时,脸上的那一点笃定。

很多人说,留学不再“稳赚”。

没错,留学不再是“投进去就能翻倍”的时代了。

可换个角度想,教育什么时候真的“稳赚”过?

这从来都是一场漫长且不确定的等待。

只是过去那种等待,是在“上好学校、进好单位”的路径里;

而现在的等待,是在“世界变局中孩子能不能站住脚”的试炼里。

深圳的黄涛夫妻商量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把孩子送去新加坡读本科。

“我们退而求其次,不选英美,就是因为现在的世界太不稳定了。”

他太太补了一句:“我们不是放弃梦想,是重新规划了路径。”

是的,如今的中产家长越来越不像“豪赌者”,而更像“精算师”:

有人转向马来西亚、新加坡,追求成本可控、路径清晰;

有人选择短学制硕士,减少投入周期;

有人两手准备,留学+考研并行;

也有人放弃英美名校梦,转而用公立体系+海外交流,组合出属于自己家庭的“教育解法”。

留学从“一个方向”变成“一种策略”。

它可能不是唯一答案,但依然是许多孩子通向更大世界的路径。

我们这一代家长,其实并不怕花钱,

我们怕的是——花了所有,却没把孩子送到他真正能扎根的地方。

所以我们焦虑,所以我们在夜里反复确认汇款单、签证申请、课程表;

但我们也仍在坚持,因为我们知道——

留学不是为了更光鲜的文凭,而是为了给孩子更多选择的可能。

最好的教育投资,不一定能立刻“回本”,但能让孩子未来不被困死在一条路上。

“你们后悔吗?”我曾这样问过每一个正在咬牙坚持的家长。

没有人说“完全不后悔”。

但也没有人说“完全不值得”。

“花太多钱了”,“孩子找不到好工作”,“签证又变了”,

这些都是他们口中的现实。

但在说这些之前或之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加上一句:

“但她变得不一样了。”

“但我觉得,他更像一个真正的大人了。”

“但,能让孩子有世界的样子,也挺值的。”

这代中产家长太难了。

他们要在高房价、高通胀、不确定的世界里给孩子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他们从来不奢望大富大贵,只希望孩子走得稳、站得住、看得远

教育从来不是一笔能即时对账的投资。

你看到的账单是27万的学费,

但你真正“存”的,是孩子十年之后面对人生时的底气。

留学的回报率也许下降了,

但教育的意义,从未褪色。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500分也能上211,这10所... hello 各位同学们 “有时候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给大家推荐的十所大学 性价比高 实力强劲 相对...
女儿高考235分,妈妈气得砸桌... 盛夏的灼热,也比不上孙家客厅里那份冰冷的失望。 高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刻,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235分。...
“博士也不稳”:美国身份体系的... 过去十年,博士学位几乎是留美身份的“稳定符号”。 无论是研究岗、教学岗还是实验室助理,似乎都有一条明...
永州市京华中学召开师德师风与校...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3日讯(通讯员 赵姝颖 肖毅 唐蕾)10月23日上午,永州市京华中学相继召开学校...
百家未来汇丨匠心守护 传承文明... 当“匠心工艺”走进“青春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的文明火花? 10月21日 “百家汇 绘未来” 朝阳区社...
一级学科硕士点VS专业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VS专业硕士点:考研选择的关键分水岭 当考研学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级学科硕士点与专...
最不务正业校长?执意修楼还强制... 1995 年,叶志平初任桑枣中学校长。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没有急着抓教学成绩,而是带着施工队的老师...
【基层动态】鸭暖镇中心小学教师...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为努力营造“热爱...
聚焦新趋势,优化新策略,深外举... 近日,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在集团初中部淬真楼六楼会议室召开了2025年体育中考研讨会。会议以“聚焦...
当留学回报率下滑,中产家长为什... 教育,是不是已经变成一场只出不进的买卖? 上海初秋的一个下午,我在浦东一间书店的玻璃小阁里,听见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