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浦东三桥小学2025年只招到了22名新生,却配备了23名教师,师生比例超过1:1,引发了关注。
22名学生分为5个班,每班不足5名学生,似乎是享受到一对一的梦幻教学模式了,如此豪华的配置,不得不让人心生羡慕。毕竟70后80后那会儿一个班级学生大多在50人左右,多的甚至达到60人以上,倘若那时便有一对一的条件,恐怕也会让不少学渣有成为学霸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是(该小学)实际地段的适龄入学的小朋友人数只有这么多。”而有数据显示当地六七处村庄经过拆迁,如今只剩一个村了,这似乎可以解释生源少的原因了。
不过,也有网友觉得从全国的角度看,小学生源不足很可能与当下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有关,在网络中零散的信息中可以知道,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幼儿园因招不到学生而关门倒闭的现象,一些农村的中小学也早已因学生少而被合并了。因此很自然地会认为这就是人口下降带来的副作用。
而人口出生率下降也是事实,当下年轻人对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不积极不向往已具有普遍性。生活成本高、养孩成本高、教育成本高等也都成为不愿婚育的借口,但我觉得这种表象只是在掩盖责任心缺失、观念扭曲所形成的问题。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这些东西作为生活成本都是存在的,过去人们可以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但当下人更在意自己享受生活,养孩子要花钱,却也不能省下自己嘴边的那杯奶茶。因为这是一个追求自我的时代,自己个人的欲求被排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性别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分工,在追求完全平等的过程中被彻底颠覆了,导致了认为生育既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而被混淆成了一种自由。
在这类观念的影响下,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自然也就会逐渐的。
随着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最先受影响的大概就是学校了,当初争得头破血流的学区问题似乎就成了一种历史笑话,那些上世纪90年代后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大学城又该如何维持?教育产业化将学生变成资源,可如今资源短缺了,学校又能如何?这大概也是当初推广教育产业化之初所未曾想到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