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孩子?
明明渴望融入,
却总因“不合时宜”的举动——
急着打断、发脾气、甚至搞点小破坏,
被伙伴们拒之圈外。
10岁的轩轩就深陷这样的困境。在两江新区星光九曲河学校,这个体型偏胖、伶牙俐齿的四年级男孩,正经历着成长的“阵痛”:小组合作被拒、游戏被拒、课堂分歧后摔笔离席……这些“不友好”行为的背后,藏着一个孩子对接纳的迫切渴望。
▲图片由AI生成
班级心理联络员在日常观察中最早发现轩轩的困扰,通过班级“悄悄话信箱”收集的字条,更直观感受到了他的焦虑——“他们不跟我玩,是不是因为我胖?”“我只是想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
结合学校星光里云平台的心理测评数据,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心脑育人中心负责人汤禹嘉带领团队对轩轩的情况进行了专业评估。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
四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轩轩的冲动行为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发展特点。
从家庭养育环境看
轩轩父亲秉承“男孩子要强势”的教育理念,而母亲则因工作忙碌常以物质补偿代替陪伴。“这种矛盾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误以为‘发脾气’才能获得关注。”汤禹嘉分析道。
从校园环境因素看
班级小组合作规则的灵活性不足与社交技能的指导缺乏,加之轩轩自身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导致难以适应和融入。
如何帮助轩轩融入集体,
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密码”?
学校以心理课为阵地,
为其设计了“社交技能训练营”。
通过情景模拟练习“友好加入游戏”的表达,用“情绪温度计”学习“三秒深呼吸”平复冲动,再用“社交进步存折”记录每一次举手等待发言、主动道歉的进步,积累星星可兑换“班级故事主讲人”特权——这正是利用轩轩语言表达的优势,帮他重建自信。
孩子的社交困境往往折射家庭教养的盲区,因此,这套个性化干预方案同步延伸至家庭场域——学校也为轩轩的父母制定了个性化指导方案。参加亲子班会、制定“家庭合作日”计划、每天留出10分钟专注倾听孩子心声……亲子沟通的桥梁得以修复。
慢慢的,曾经常“被拒绝”的轩轩,开始变得“受欢迎”起来。
当小组讨论有同学提出不同方案时,轩轩从随意打断变成了下意识抬手示意:“我能补充一点吗?”得到允许后,他说:“你的想法很棒,我觉得还可以加上……”话音刚落,小组里响起了掌声。“悄悄话信箱”里也再没出现过他的负面情绪留言。
“孩子现在回家变得主动和我们聊天。”轩轩的变化令母亲感到惊喜,而轩轩父亲更明白了“教会孩子尊重比让他‘强势’更重要。”
心灵解读
“儿童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需求的表达。”汤禹嘉指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专业方法帮助引导孩子面对成长中的难题。
1
摒弃“贴标签”
将“调皮”“不合群”“孤僻”等标签,转换为对孩子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的探索。
2
坚持“优势视角”
寻找孩子的兴趣和闪光点,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支点和突破口。以轩轩为例,语言表达的优势成为轩轩走出社交困境的突破点,让渴望被看见,成长有方向。
3
构建“支持系统”
家校协同提供一致、温暖、有指导的环境,为孩子学习社交提供“练习场”。比如班级组建“友谊小分队”示范正向互动;父母实践“每日十分钟”高质量陪伴计划,建立家庭“情绪日记”,记录每周进步。
4
怀揣“爱的耐心”
用爱去理解孩子的挣扎,用耐心去陪伴和鼓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让孩子相信“被接纳”是可能的,“善意”是可以被成功表达的。
“社交并不是迎合别人、改变自己,而是学会如何更好地展现自己、连接他人。”汤禹嘉表示,当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钥匙,打开通往美好人际关系的“大门”。
*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轩轩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