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陈 杰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
新时代背景下,着眼于大安全工作体系的全面构建以及平安校园建设的深化推进,高校安全管理与后勤服务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限于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的治理惯性,不少高校当前正面临着后勤服务效能与安全保障水平难以匹配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主体分散化,部门壁垒影响协同效能发挥。长期以来,在传统行政管理思维主导下,校园安全管理与生活服务工作被安排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数据资源碎片化,信息孤岛制约决策精度。受限于统筹规划的欠缺与部门协同的不足,各部门在数据收集、共享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现有的安保部门数据信息与后勤部门数据信息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信息难交换、不共享。三是评价体系单一化,考核导向偏离集成目标。部分高校对安防后勤各项服务与管理的考核评价仍存在“各家各马”单项考核问题。安全管理考评往往侧重于“事故发生率”“问题解决率”等刚性指标,后勤服务满意度评估则更多倾向于“教职员工满意程度”“反应速率快慢”等软性评估。两种考核评估体系既没有关联,相互间也并无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单位和部门“抓指标、轻合作”的思想偏差。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探究高校安全与后勤管理从“条块分割”迈向“系统集成”的一体化管理突破路径,对于提升高校治理效能、保障师生权益、营造优质育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也是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协同治理架构,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从“条块分割”到“系统集成”的转型,首要任务是建立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治理架构。建议组建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安全与后勤一体化机构,统筹管理保卫处、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等工作,并明确每个环节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责任边界以及各自协同的流程。定期举行会务协同会,统一规范管理中最新遇到难点问题,并根据实际校情、院情,不断优化对学生住宿安全排查、学校基本设备养护以及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规范要求。例如,通过联合排查,将宿舍安全、餐饮、生活服务排查一次完成,达到“一次入户、多项服务”的协同效果;采用“岗位融合”的策略,根据具体任务需要,设立联合小组,例如,可以组织保卫处人员参与学校设备采购招标工作,从校园安全的角度就相关设备使用可能导致的隐患风险提出意见。相应地,也可以组织后勤管理处人员参与保卫风险研判等,以具体的工作开展为纽带,积极推动双方的协同互信。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加快实现数据融合。高校需紧抓“智慧校园”建设机遇,着力构建安全与后勤一体化数据平台。一方面,要统一数据标准,对保卫部门的监控数据、消防报警数据、治安事件数据,以及后勤部门的设施档案、能耗数据、报修数据等,进行全口径规范化处理,建立覆盖全域的共享数据库;另一方面,要强化技术整合,提升监测效能。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园重点区域、关键设施的实时监测。例如,在学生宿舍安装烟感报警器与电路负载监测装置,数据同步传输至一体化平台,既为保卫部门提供安全预警,也为后勤部门的电路检修提供依据。与此同时,还要构建校园数据分析模型,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校园安全与后勤数据的关联规律。例如,将宿舍报修数据中的电路故障频次与监控数据中的用电高峰时段进行关联分析,精准定位电路负载过高的风险区域,提前安排后勤部门进行线路升级;结合校园治安事件数据与学生活动规律,智能生成保卫巡逻的重点时段与路线,提升防控效率。开发可视化数据看板,为管理决策提供直观支撑,例如,通过能耗数据曲线展示不同楼宇的用电趋势,辅助后勤部门制定节能方案,或通过安全预警热力图实时呈现校园风险分布,助力保卫部门动态调整防控策略。
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强化持续改进。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一体化管理持续优化的重要保障。高校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维指标融合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既要保留安全管理的“事故率”“隐患整改时效”等核心指标,以及后勤服务的“师生满意度”“服务响应速度”等基础指标,更要增设“协同效能指标”,例如,跨部门问题解决率、应急联动效率、数据共享程度等,全面反映一体化管理成效。在评价主体方面,构建“学校评价+师生评价+专业机构评价”的多元体系:学校层面侧重流程规范性与目标达成度;师生层面通过线上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服务体验与安全感知反馈;专业机构层面聘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立足行业标准客观打分。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评价结果,并将其与部门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直接挂钩,对协同成效突出的部门给予奖励,对积极性不高的部门进行约谈整改。
总而言之,高校要构建适应事业发展的高质量后勤运行保障体系,在改革任务上把握“时”和“势”,在改革路径上找准“桥”和“路”,在改革实践中抓好“谋”和“干”,通过构建协同治理架构,打造一体化数据平台,建立多元动态评价体系等,全面深化后勤改革、提高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营造安全高效的校园环境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支撑。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