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都同时出手,这届孩子真的能躲过中考了?
开心田螺
2025-10-23 16:04:37
0

你家孩子今年上小学几年级?如果我告诉你,有些孩子可能再也不用经历中考的煎熬,你会是什么反应?

这不是天方夜谭。10月20日,上海和成都几乎同步发布消息,要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简单说就是,部分学生可以一路绿灯,从小学或初中直接升到高中,不用参加中考。消息一出,家长群瞬间炸了锅,有人欢呼"终于解放了",有人焦虑"怎么又不公平了"。但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场改革会不会席卷全国?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先别激动,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上海这次提出的是"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成都更直接,从2025年起在8所学校开展12年或6年的贯通培养试点。听起来挺美,但关键在于——这只是"试点",而且涉及的学生数量少得可怜。

说白了,这就像在一个有几百万学生的城市里,选了几个班级做实验。成都教育局都紧急出来辟谣了:"只是少数班级的试点,全市中考制度该怎么还是怎么。"你看,网上那些"中考要取消了"的标题,纯属标题党。

但这个试点的思路确实有意思。两地都强调,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跳过中考,而是要打通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体系,让老师跨学段教学,真正做到"一条龙培养"。这就好比以前你要换三趟地铁才能到目的地,现在给你修了一条直达线,虽然还是要经过那些站点,但体验完全不一样了。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凭什么只有少数人能享受?我家孩子不配吗?

这焦虑我太理解了。现在的中考,真的是把一家人都逼到墙角。孩子每天刷题刷到半夜,家长陪读陪到崩溃,好不容易熬到周末还得赶场补课。如果有一条路能绕过这个"独木桥",谁不想走?

但问题恰恰在这儿——如果这个通道只对少数人开放,那不就成了新的"特权通道"吗?怎么选学生?按成绩?按潜力?还是按其他标准?这些标准谁来定,会不会又变成新的不公平?

更现实的问题是,进了这些试点班的孩子,万一发现不适合呢?中途能退出吗?退出了还能参加中考吗?这些细节都没说清楚,家长能不焦虑吗?

话说回来,这种焦虑反映的其实是更深层的矛盾——我们一边喊着要减负,一边又拼命内卷;一边批评应试教育,一边又离不开考试选拔。这个结打不开,任何改革都会引发争议。

说实话,我对这个试点既期待又谨慎。

期待的是,它至少在探索一种可能性。现在的学制确实有点割裂,小学老师不知道初中要学什么,初中老师不清楚高中的要求,结果就是重复教学、机械刷题。如果能打通这个链条,让教育真正连贯起来,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有好处。

但谨慎的原因更多。首先,这种模式对学校要求极高。你得有足够优秀的师资,能够跨学段教学;得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简单拼凑;还得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让"免中考"变成"躺平"。这些条件,有多少学校能做到?

其次,即使试点成功,要推广到全国也难如登天。中国这么大,教育资源差异这么明显,东部沿海能做的事,中西部地区做得了吗?大城市能试点,小县城有条件吗?一旦全面推开,会不会又加剧教育不公平?

最关键的是,我们得问一个根本问题:这场改革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回避问题?中考的压力来自哪里?不就是因为优质高中太少、竞争太激烈吗?如果不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只是让少数人"免试升学",那不还是换汤不换药?

所以我的看法是,这个试点值得关注,但别期望太高。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试错,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与其盯着那几个试点名额焦虑,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在现有体制下健康成长。

毕竟,无论政策怎么变,真正能走多远的,永远是那些保持好奇心、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中考只是一个节点,不是终点。你说呢?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你家孩子今年上小学几年级?如果我告诉你,有些孩子可能再也不用经历中考的煎熬,你会是什么反应?

这不是天方夜谭。10月20日,上海和成都几乎同步发布消息,要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简单说就是,部分学生可以一路绿灯,从小学或初中直接升到高中,不用参加中考。消息一出,家长群瞬间炸了锅,有人欢呼"终于解放了",有人焦虑"怎么又不公平了"。但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场改革会不会席卷全国?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先别激动,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上海这次提出的是"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成都更直接,从2025年起在8所学校开展12年或6年的贯通培养试点。听起来挺美,但关键在于——这只是"试点",而且涉及的学生数量少得可怜。

说白了,这就像在一个有几百万学生的城市里,选了几个班级做实验。成都教育局都紧急出来辟谣了:"只是少数班级的试点,全市中考制度该怎么还是怎么。"你看,网上那些"中考要取消了"的标题,纯属标题党。

但这个试点的思路确实有意思。两地都强调,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跳过中考,而是要打通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体系,让老师跨学段教学,真正做到"一条龙培养"。这就好比以前你要换三趟地铁才能到目的地,现在给你修了一条直达线,虽然还是要经过那些站点,但体验完全不一样了。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凭什么只有少数人能享受?我家孩子不配吗?

这焦虑我太理解了。现在的中考,真的是把一家人都逼到墙角。孩子每天刷题刷到半夜,家长陪读陪到崩溃,好不容易熬到周末还得赶场补课。如果有一条路能绕过这个"独木桥",谁不想走?

但问题恰恰在这儿——如果这个通道只对少数人开放,那不就成了新的"特权通道"吗?怎么选学生?按成绩?按潜力?还是按其他标准?这些标准谁来定,会不会又变成新的不公平?

更现实的问题是,进了这些试点班的孩子,万一发现不适合呢?中途能退出吗?退出了还能参加中考吗?这些细节都没说清楚,家长能不焦虑吗?

话说回来,这种焦虑反映的其实是更深层的矛盾——我们一边喊着要减负,一边又拼命内卷;一边批评应试教育,一边又离不开考试选拔。这个结打不开,任何改革都会引发争议。

说实话,我对这个试点既期待又谨慎。

期待的是,它至少在探索一种可能性。现在的学制确实有点割裂,小学老师不知道初中要学什么,初中老师不清楚高中的要求,结果就是重复教学、机械刷题。如果能打通这个链条,让教育真正连贯起来,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有好处。

但谨慎的原因更多。首先,这种模式对学校要求极高。你得有足够优秀的师资,能够跨学段教学;得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简单拼凑;还得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让"免中考"变成"躺平"。这些条件,有多少学校能做到?

其次,即使试点成功,要推广到全国也难如登天。中国这么大,教育资源差异这么明显,东部沿海能做的事,中西部地区做得了吗?大城市能试点,小县城有条件吗?一旦全面推开,会不会又加剧教育不公平?

最关键的是,我们得问一个根本问题:这场改革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回避问题?中考的压力来自哪里?不就是因为优质高中太少、竞争太激烈吗?如果不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只是让少数人"免试升学",那不还是换汤不换药?

所以我的看法是,这个试点值得关注,但别期望太高。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试错,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与其盯着那几个试点名额焦虑,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在现有体制下健康成长。

毕竟,无论政策怎么变,真正能走多远的,永远是那些保持好奇心、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中考只是一个节点,不是终点。你说呢?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500分也能上211,这10所... hello 各位同学们 “有时候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给大家推荐的十所大学 性价比高 实力强劲 相对...
女儿高考235分,妈妈气得砸桌... 盛夏的灼热,也比不上孙家客厅里那份冰冷的失望。 高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刻,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235分。...
“博士也不稳”:美国身份体系的... 过去十年,博士学位几乎是留美身份的“稳定符号”。 无论是研究岗、教学岗还是实验室助理,似乎都有一条明...
永州市京华中学召开师德师风与校...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3日讯(通讯员 赵姝颖 肖毅 唐蕾)10月23日上午,永州市京华中学相继召开学校...
百家未来汇丨匠心守护 传承文明... 当“匠心工艺”走进“青春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的文明火花? 10月21日 “百家汇 绘未来” 朝阳区社...
一级学科硕士点VS专业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VS专业硕士点:考研选择的关键分水岭 当考研学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级学科硕士点与专...
最不务正业校长?执意修楼还强制... 1995 年,叶志平初任桑枣中学校长。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没有急着抓教学成绩,而是带着施工队的老师...
【基层动态】鸭暖镇中心小学教师...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为努力营造“热爱...
聚焦新趋势,优化新策略,深外举... 近日,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在集团初中部淬真楼六楼会议室召开了2025年体育中考研讨会。会议以“聚焦...
当留学回报率下滑,中产家长为什... 教育,是不是已经变成一场只出不进的买卖? 上海初秋的一个下午,我在浦东一间书店的玻璃小阁里,听见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