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咨询中,我常常看到一个现象:亲子关系在“青春期”或“叛逆期”等词语中被简单化。当孩子开始表达不同意见、捍卫自我边界时,一些家长便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叛逆”是一个极具否定色彩的词语,一旦给孩子扣上这个“帽子”,便将其基于成长的反抗、探索与独立思考都定义为需要被纠正的问题行为。事实上,一个健康孩子的心智发展的必然路径就是走向独立,渴望拥有选择权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当这些合理的心理诉求遭遇的是单向的指令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时,冲突便不可避免。此时,若教师和家长只停留在行为层面,用“太叛逆”定义一切,便彻底关闭了沟通的大门,也错过了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最佳时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家长在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教养模式是撕裂和矛盾的。要么“强势镇压”,试图通过怒吼、惩罚、威胁等方式掌控局面;要么因无力而纵容,无原则退让、妥协,今天禁止的事明天因为孩子哭闹或自己疲惫就默许。这种在“铁腕”与“放任”之间的剧烈摇摆会让孩子陷入巨大的困惑与不安全感中,他们无法洞悉行为的边界,更难以建立稳定的规则感,最终他们可能学会的不是明辨是非,而是利用父母的情绪和弱点来达到目的。
作为一位在学校德育一线工作近20年的教师,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家长建立“权威型养育”的模式,即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设定清晰而合理的界限。这种模式既不同于专制式的高压控制,也非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治,而是要求家长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心声,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同时坚定地传递规则与价值观。
作为教育专业组织,学校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支持与协同作用,帮助家长建立“权威型养育”模式。
一是开设分阶段、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帮助家长理解儿童发展规律并掌握沟通技巧。学校定期举办专题工作坊,邀请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围绕“权威型养育”的核心原则展开讲解。比如,如何做到高要求与高回应并重,如何设定合理、清晰的规则边界,帮助家长从专制模式转向民主协商模式,避免在高压与放纵之间摇摆。
二是搭建家校协同的实践支持平台。建立在线咨询或定期家访制度,由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当家长面临具体管教困境时教师及时介入,示范如何运用“权威型养育”技巧。这种支持能强化家长的信心,让孩子在稳定的规则中培养自律意识。
三是组织亲子共育实践活动,如家庭契约签署、情绪管理游戏日等,让家长与孩子在真实互动中体验“权威型养育”的运作。通过情境模拟,家长学习如何在温和而坚定中传递规则,孩子则在被尊重的环境中学会承担责任,家校关系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巩固。
四是推广榜样家庭的分享和反思活动。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沙龙,邀请成功实践“权威型养育”的家庭分享经验,并引导家长进行案例讨论。例如,当孩子拒绝参加课外兴趣班时,家长如何通过沟通了解其兴趣,调整安排而非强制或放任。这种互动式学习能帮助家长内化理念,认识到“权威”不是控制,而是以温暖和一致性引导孩子成长,从而根除“叛逆”标签的误用。
家校之间不是单向的指导或接受,而是双向的共生与成长,所以学校还要重视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通过系统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和家庭咨询技巧,进而精准识别家庭教育中的典型问题并提供科学建议。当教师在日常沟通中传递尊重与共情,以平等的姿态赢得家长信任,才能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当家庭与学校都成为稳定的情感锚点,教育便不再是孤立的矫正与补救,而是一场持续、温柔且坚定的同行。
(作者单位系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3版
作者:郑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