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泽宇
AI时代,教师会被取代吗?日前,“202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闭幕,在“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浪潮中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者成为讨论的焦点。这不禁让人深思:面对教育领域的智能化变革,教师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接下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方向就在于找准“AI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教学的关键点、侧重点。
成为人文关怀的“传递者”,守护学生的“共情力”。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这一点在AI时代更加清晰。AI可以精准回答“是什么”,却无法共情“为什么”。而教师不仅能够共情“为什么”,还能敏锐捕捉到学生在“想什么”,既可以讲解知识要点,也能够感知学生获取新知的喜悦;既可以纠正答题错误,也能够抚慰学生因挫败产生的失落。这些情感互动与人格熏陶,构成了教育最珍贵的人文内核,形成了教师教育与机器训练的本质区别:唯有教师能以人文关怀弥补AI的情感缺位,能以人性的温暖抵御技术的冰冷。
成为思维能力的“锻造者”,守护学生的“思辨力”。在各类信息唾手可得、标准答案触手可及的AI时代,死记硬背的价值急剧缩水,批判性思维愈发难能可贵。AI可以给予“答案”,但无法赋予学生“思考过程”的智慧与“质疑答案”的勇气。教师对学生思维的锻造,应着重于对“提问本能”的唤醒。通过当好思维的“引航员”,多抛出开放性议题,多提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这些问题如同一颗颗石子投入学生思维的湖面,激荡起探索的涟漪,传递出批判性思维背后的价值认同,从而帮助学生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成长为“会思考、敢质疑、不盲从”的独立个体。
成为千人千面的“引导者”,守护学生的“创造力”。随着AI的快速发展,教育从“批量培养”转向“个性定制”不再是理想,2000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望照进现实。AI能够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知识短板与兴趣偏好,为个性化插上技术翅膀。教师则是掌控这对翅膀飞向“培育创造性人才”目标的引导者,从而让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不是让所有人成为“标准件”,而是让每个人成为拥有独特创造力的“限量版”。
总之,AI不是教师的“颠覆者”,而是教育范式革命的“催化剂”。教师的价值也不会因技术的进步而削弱,反而会在技术的映衬下愈发凸显。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教育的核心目标,正是培养既能驾驭AI浪潮,又能守护人性火种的完整的人,这正是教师在AI时代不可替代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