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最新CSSCI论文收录
(2025年第4期)

为及时展现我校师生CSSCI论文发表情况,图书馆定期整理和统计署名为温州大学的CSSCI收录论文,并大致以双月为周期进行推送。
2025年7月1日至8月31日,CSSCI共收录机构署名为温州大学的论文19篇。
CSSCI论文清单
1. 政策红利下农民合作社数字化转型:实践偏好、技术陷阱与优化路径
作者:郑阳阳;武舜臣;高昕芮
刊名: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2. 社会组织声誉有利于获得政府资助吗?——一个双路径模型
作者:苗青;林景;黄金豪
刊名: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在难以衡量客观绩效的情况下,声誉往往是社会组织赢得政府资助的关键。本文基于信号理论,采用情境实验方法研究了社会组织声誉作为一种信号传递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资助意愿。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声誉作为一种积极信号,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对其公共事务代理能力的判断,从而赢得资助;同时,社会组织声誉也可能被视为负面信号,引发地方政府对其竞争公共权威的焦虑,从而减弱资助意愿。这种双重机制因公共事务处置情境而存在差异。即在常规事务处置情境中,地方政府倾向于将社会组织高声誉视作积极信号(公共事务代理),而在应急事务处置情境中,社会组织高声誉则更有可能被感知为一种负面信号(公共权威竞争)。本研究揭示了社会组织声誉与政府资助的双重路径并刻画了加剧路径选择的情境因素,为揭示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提供新证据。
3. 南曲“六摄”释义
作者:王志毅
刊名:音乐研究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南曲是相对北曲而言的一类曲调系统,狭义指曲牌。南曲曲牌体式丰富多样,与传奇戏曲繁荣及曲牌创作有较大关系。曲牌创作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格律填词制定新曲;另一种是在原曲基础上通过“变曲方法”而成新体。古人将南曲的“变曲方法”概括为“六摄”,即通过“集曲”“赚”“赚犯”“摊破”“道和”“傍拍”等手段,将原曲变作另外一种体式。“六摄”理论最早见于明嘉靖蒋孝《十三调南曲音节谱》,后世文献常有征引,并得到肯定。但诸文献对“六摄”的具体含义未及明确,有必要逐一分析与解释。
4. 论“吴乐”的诸种国别形态——兼谈当前的区域国别音乐研究
作者:王小盾;崔静
刊名:音乐研究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吴乐”是日本佛教供养仪式所用“雅乐”的重要品种,公元612年从百济传入日本。比较中国梁宋年间的腊八习俗和墓室画像,可以确认其本土形态为六朝行列舞,特征是击细腰鼓,戴“戏头”,有金刚、力士等角色,因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而由“西方老胡”主持,因来自古代的方相氏驱傩仪式而有辟邪之功能。“吴乐”传至朝鲜半岛后,以民间假面组舞为主要形态。从关于新罗“五伎”、《处容舞》、山台杂戏的记录看,其特点是采用“大面”、醉舞、狮舞等表演形式,一角多色,用角色舞来塑造人物类型。在日本,“吴乐”得到改制,形成“雅乐”形态,有艺术化(讲究道具衣物)、器乐化(纳入雅乐寮教学编制)、仪式化(定乐谱、定乐调)的倾向。研究表明,艺术通过传播而形成不同形态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对当地民族传统的适应,另一方面在于对特殊的社会功能的适应。故“吴乐”的本土形态联系于汉民族的方相辟邪传统,其半岛形态联系于朝鲜地区的假面戏风俗,其列岛形态则联系于日本佛教供养仪式所用的“雅乐”。把“区域”“国别”等概念引入“吴乐”研究,有利于提升这一学术课题的张力,但移植任何一种外来理论都有三项要求:一是尊重这一理论的原本品质,不做弱化;二是尊重本土的学术实践,不削足适履;三是尊重学术话语的系统性,不搞“碎片的繁荣”。
5.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危机与哲学重构
作者:刘燕楠;侯怀银;陈星平
刊名:浙江社会科学
卷期:2025年第7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不仅深入地影响着社会各领域,更在重塑着教育的未来。在技术哲学与教育哲学的交叉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了教育系统深刻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变革,同时也进一步触发了教育价值体系的重构。兼具认知革命与伦理挑战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它的发展不断触及教育本质的哲学命题,也在教育场景中搭建起新的主体对话框架,在工具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价值博弈中,将教育空间转向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共生的新型教育范式。
6.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的重构路径
作者:池春阳;李震
刊名:浙江社会科学
卷期:2025年第7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正>以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Gen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深刻推动着产业与教育两大场域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已上升为高职教育主动适应技术革新浪潮、有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战略支点与必经路径。这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发展逻辑的桎梏,将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赋能的数智化转型视为增强自身适应性与竞争力的关键内生变量,并着力推进整体性、系统性变革。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对高职教育的渗透已超越简单的工具性应用层面,正通过数据驱动、平台赋能与场景重构,加速构建“行业定标、校企共育、精准输送”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日益成为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战略性引擎。
7. 基于S-CAD方法的体育产业政策评估——以国发[2014]46号文为例
作者:张琴;易剑东
刊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卷期:2025年第7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运用S-CAD方法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中政策元素的吻合度、政策环节与政策链条的充要性(需要性/充分性)、政策的认同度和执行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文件中“立场-目的-手段-预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但是政策元素供给不足、目的性有待提升、缺少目的明确的强手段、缺乏衡量手段的预期结果,并且市场主体与消费者对政策的认同度和执行度有待提升,政策手段需要加强且谨慎运用。建议:一是明确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具体手段,强化各政策手段、各预期结果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效应;二是增加政策元素的供给,改进政策环节,优化政策链条,强化政策的目的性,提升政策目的、手段、结果之间的适度性;三是通盘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激励与约束并重,丰富政策手段但需谨慎运用关键政策手段。
8. 符号教育学:符号教育学的意义阐释(笔谈)
作者:崔岐恩;熊和平;张凌;焦丹;王军;胡壮麟
刊名:东疆学刊
卷期:2025年第3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摘要:广义而言,一切教育皆是符号教育,因为无论教育内容、要素或教育方法、活动,均需以符号为表征和工具,故而,一切教育都离不开教育符号。符号教育学是符号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以符号学视角思考教育问题、以符号学理论描述教育现象、以符号学思想探究教育意义。对教育符号的感知、理解和应用,推动了认知符号学的研究,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基础。符号教育学对教师运用符号传递知识、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具有支架与催化作用。空符号也是隐形却重要的教育资源,因为真正具有个性化意义价值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空符号在发挥作用,其以开放解读的方式邀约交际者通过积极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意义。教育符号活动空间——教学楼通过诸如空间符号、物件符号、标语符号等象征性符号体系来实施教学与育人。教学楼不仅预设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从对空间的假设及符号价值立场上看,它本身就充当了教学的方法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建立人、符号和意义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人、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建立。学校教育主要解决文字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提高阅读、写作和专业水平。由于符号具有概称功能,所以教者与学者都需密切注意使用符号的人、使用符号的环境或者学科领域等因素。
9. “S别VP呢罢”的形成及同义糅合句式的兴替
作者:叶建军
刊名:古汉语研究
卷期:2025年第3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摘要:清代中叶始见的特殊测度句式“S别VP呢罢”的生成机制是糅合,而糅合的动因是言者对事件“SVP”的真实性存在矛盾心理。糅合句式“S别VP呢罢”后来消亡了,但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出现了若干与之同义的糅合句式,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兴替。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与测度句式发生糅合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
10.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优化策略
作者:邢娟妮
刊名:科技与出版
卷期:2025年第S1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新质生产力核心特征在于系统化与智能化,在数字出版中具有提升出版效率和丰富内容创新的双重作用,是推动数字出版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更是赋能数字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数字出版行业在市场竞争与技术升级中遭遇困难,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分析,明确了新兴市场拓展与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构建跨界出版融合的创新路径,尤其是跨行业资源整合与大数据分析支持的决策机制,总结了优化策略的实施方案,包括加强行业协作与互动、建立行业联盟与开放平台,以及培养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与团队建设,以期为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11. 论教师的教学实践理性及发展:基于具身心智的哲学反思
作者:张桂
刊名:理论月刊
卷期:2025年第7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摘要:教学实践理性是一种教师赖以指导教学行动、应对教学情境、取得教学效果的能力。针对实践理性的运用,理智主义提供了一个错误却不乏影响力的解释。理智主义者认为,教学实践理性具有一种用“应该怎样教”的命题性知识指导教学行动的心智特征。理智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它试图用一种观念化、表象化的理智思维来表征实践思维,从而掩盖了实践理性的具身特征。实际上,作为一种“知道怎样教”的心智活动,教学实践理性是一种以身体为中介,寓居于教学实践筹划中、具有具身理解、表现为技能习惯、追求最佳整体活动模式的具身心智。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理性的运用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具身反思与具身训练这两种基本的具身发展策略。
12. 课堂情绪智能体的设计构建及效果检验
作者:郑晓丽;吕子英;耿小惠;王峰;赖文华;赵安平
刊名: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13. “生成式”还是“传统式”?——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信息检索行为的实证研究
作者:王旦;王佑镁;王海洁;郭府宁;柳晨晨
刊名:图书馆学研究
卷期:2025年第7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搜索工具为用户带来便捷与个性化体验,但也引发其过度依赖与问题解决能力下降等问题。以研究生为对象,从其日常关注领域出发,开展基于比较生成式与传统式搜索引擎的准实验研究,聚焦两者在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检索体验、行为和评估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生成式搜索引擎在情感社交与就业发展领域表现更优,传统式搜索引擎在学术领域更具可信度与深度,生成式不会取代传统式搜索引擎。以期引导研究生更合理使用搜索工具,提出更适配的信息检索策略,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持续发展。
14.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去技能化”危机与应对——基于反转型逆向思维分析框架
作者:王佑镁;王旦;王海洁;郭府宁;毛聪聪;柳晨晨
刊名:开放教育研究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加速迭代并与教育深度融合,极大地改变了教育场景实践和教学思路,也引发“去技能化”风险,即技术的过度替代导致教育主体某些核心能力的削弱。本研究引入反转型逆向思维视角,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去技能化”现象的六维分析框架:原理逆向、观念逆向、功能逆向、过程逆向、因果逆向、结构逆向六个维度分别对应六个关键问题。研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确保教育在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注重培养与强化教育主体应具有的核心技能,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人机协同共生。
15.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的实践样态、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作者:徐田子;孙芙蓉
刊名:开放教育研究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在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旨在厘清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数字教材技术嵌入的实践特征,剖析其结构性挑战,提出推进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数字教材生态提供理论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建设呈现“动态生成性—智能适配性—多维交互性—生态开放性”的四维实践图景。技术嵌入在释放数字教材建设创新效能的同时,也面临动态内容生成的适配困境、智能适配的育人价值消解、交互异化的育人效能弱化、生态开放的伦理失范等挑战。面向未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建设应以“构建人机协同的建设范式”破解数字教材建设适配矛盾,以“建立价值一致的技术赋能机制”矫正数字教材建设偏向危机,以“构建认知深化的智能交互机制”纾解数字教材交互异化,以“创建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体系”破除数字教材治理失范,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深度融合。
16. 《证道歌》在日本的受容与传播——从一份宗教文献看古代东亚的文化交流
作者:崔静;王小盾
刊名:世界宗教文化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唐僧玄觉所创作的《证道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将歌辞、语录结合起来的长篇作品。它拥有简洁生动的佛学内容、朗朗上口的民间歌唱形式,一经问世,便广泛传播,享有“东土大乘经”“震旦圣者经”等美誉。在通过口传、书记、刊印三条途径传入日本以后,它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作为传道诗偈、法式清规、音乐美术作品、佛理注本等多种形态。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佛教仪式为中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它因为对生命观念的细致表达而进入多种临终念佛仪式,实现超度亡灵、指导修行的双重功能。功能的多样性,使《证道歌》在产生之初就建立了传播的优势。通过由禅宗语录到俗讲歌辞、诗偈谣曲、佛经文本的不断转型,它作为俗文学经典的身份也得到不断加强。总结《证道歌》的传播过程,可以较深入地理解东亚人群的宗教倾向和文艺审美心理。
17. 网络与大众:媒介变革时代诗歌身份的重置
作者:黄家光
刊名:上海文化
卷期:2025年第8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摘要:诗歌身份的重置是一个文化现象。媒介和数字技术的变革,尤其是智能手机等带来的变化,使得断网与联网、创作与传播等的界限在不断被瓦解。经典网络文学定义已无法应对这些媒介变革带来的冲击。在新的语境下,借道麦克卢汉,诗歌不再被视为内容,而是应当被视为网络媒介上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尝试解释在诸多网络平台上的“诗歌”现象。数字技术及新媒介的普及,使得万物皆在“网上”,诗歌就是网络诗歌。置于新大众文艺视域下,我们需要重置对于诗歌的理解,传统解释愈发无力,方法论与视野上的变革势在必行。
18. 知识类型视域下的教师社会地位
作者:齐学红;胡勇
刊名: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摘要: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垄断的知识类型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展现为结构上的制度性约束与行动上的主体性实践。梳理历史发现,教师群体至今体现出来的知识类型主要分为客观性知识、存在性知识和建构性知识。三类知识的交织共同造就了教师社会地位尊卑不定的浮沉史。教师社会地位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知识的下移开启了教师角色的祛魅化过程;二是知识垄断类型的转型抽离了教师角色的主体性;三是知识传播方式的裂变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进程。通过夯实教师客观性知识之基,凝铸教师存在性知识之魂,彰显教师建构性知识之灵可使教师群体超越知识传递者的工具性角色,转向知识生产与创新塑造者角色,实现社会地位的跃升。
19. 重探《春秋》笔法的存在、成因及史学意义
作者:陈鸿超
刊名:史学理论研究
卷期:2025年第4期
类型:CSSCI来源期刊
摘要:从出土文献视角来看,《春秋》确有不同于一般史著的特殊笔法。《春秋》笔法的形成,除作者主观因素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过去对《春秋》笔法的批判虽然揭示了古代历史书写在反映客观事实上的缺陷,但无法否定《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春秋》笔法的形成是经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早期史学发展的里程碑。这一笔法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叙事手法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历史书写意义与价值的自觉反思。《春秋》笔法的形成推动了东周史学意识的觉醒,对后世史书产生深远影响。
注:因CSSCI官方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存在滞后性,上述统计时间段的CSSCI收录论文清单检索自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最终的正式收录情况,以CSSCI数据库该统计时间段数据更新后的查询结果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