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一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没有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本,取而代之的是犁耙、扁担、箩筐等传统农具的实物和图片。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正热烈讨论着这些“老物件”背后的廉洁故事。
“扁担为什么能挑起重物?因为它公平,不偏不倚!”
这是该校“寻访民俗文化馆中的清廉文化”项目式学习的一个生动场景。作为武汉市清廉学校建设示范点,2024年初,光谷二十一小独辟蹊径,从本土民俗文化中找到了清廉教育的支点,让廉洁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场馆变课堂:农耕器具里的廉洁密码
自2022年以来,光谷二十一小与共建单位九峰清和里社区携手,将社区民俗文化馆变成了清廉教育的“活教材”。馆内收藏的200余件农耕器具,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成为廉洁教育的生动载体。
“这些农具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该校党总支书记介绍,学校组织师生组成资源调查小组,深入民俗文化馆,从空间资源、展品资源到地理资源,系统挖掘其中的廉洁元素。
在老师们精心设计的驱动性问题引导下,学生们发现了农具中蕴藏的廉洁智慧:犁耙的笔直象征着做人要正直,扁担的平衡体现了公平公正,石磙的厚重代表着踏实稳重。
学科大融合:一堂别开生面的清廉课
2024年初,该校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入清廉教育,设计了“寻访民俗文化馆中的清廉文化”主题项目式学习。
语文课上,学生们诵读农耕诗词,品读家风故事;美术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耕织图》意境,创作清廉主题绘本;科学课上,学生们研究农具设计原理,开展运输工具创新比赛;信息课上,师生共同策划数字民俗展览。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清廉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项目负责人表示,学生们在7个课时的系统学习中,完成了从崇廉、尚廉到倡廉、思廉的完整认知过程。
成果可视化:孩子们手中的清廉记忆
如今,走进光谷二十一小的校园,随处可见学生们在项目学习中的创作成果:个性绘本《劳动之美——吃饭的家伙要好好制作》生动有趣;古诗配画作品意境深远;自主设计的运输小车创意十足;线上数字展览《神农物语》科技感满满。
五年级学生李同学骄傲地展示他的绘本作品:“我画的是扁担的故事,它教会我要公平对待每一件事。”他的同学补充道:“在设计运输小车的比赛中,我们组因为团结协作获得了第一名,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更令人欣喜的是,学校培养的30余名“民俗小小讲解员”已经能够熟练地向来访者介绍农耕文化中的廉洁内涵。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校园和社区,成为廉洁文化传播的小使者。
样本价值:为清廉教育提供新思路
光谷二十一小的创新实践,为清廉学校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该校将清廉教育融入本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做法,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清廉教育不是孤立的,它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该校校长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项目内涵,开发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清廉教育课程。
夕阳西下,光谷二十一小的教室里,孩子们仍在热烈讨论着农具中的廉洁智慧。这些源自乡土的文化密码,正以最生动的方式,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清廉的种子,静待花开。(邓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