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筷子为何‘弯折’?空杯里的硬币怎么‘浮’出来了?”10 月 22 日,濮阳市实验中学的物理课堂上,一连串生活化的 “科学谜题” 引发学生阵阵好奇 —— 该校物理组以 “光的折射” 为主题开展公开课活动,王杉杉、李韶蒙两位教师凭借 “实验驱动 + 趣味引导” 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光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探究的课堂实践。物理组全体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听课,共同见证 “枯燥物理课” 变身 “趣味探索场” 的奇妙过程。

一、以 “实验” 为笔,解锁 “光的折射” 奥秘
两位教师围绕 “光的折射” 核心知识,遵循 “导、思、议、展、评、检” 的课堂结构,分环节引导学生从 “好奇” 到 “探究”,再到 “应用”,层层递进破解光学难题:

(一)用 “生活谜题” 点燃探究欲
课堂开篇,没有枯燥的概念讲解,而是 “动手实验 + 视频观察” 双管齐下:
学生们拿出提前准备的硬币与纸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加水 —— 原本杯底 “消失” 的硬币竟 “凭空显现”,直观的现象让学生们瞬间睁大双眼,“为什么加水后就能看到硬币了?”“光线是不是变了方向?” 的疑问在课堂蔓延;
随后播放的趣味小视频,集中展示了 “水中筷子弯折”“彩虹形成” 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进一步放大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知识讲解埋下 “探究伏笔”。
(二)从 “观察” 到 “作图”,掌握折射规律
进入核心探究环节,两位教师以 “光的折射演示器” 为核心工具,让抽象规律 “看得见、摸得着”:
教师现场演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的偏折角度,通过对比不同入射角度的实验结果,总结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的核心规律;
随后组织学生动手作图,将实验观察到的 “光线路径” 转化为规范的物理图形,在 “动手画” 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打破 “物理作图难” 的认知壁垒。

(三)用 “理论” 解 “生活惑”,拨开迷雾
“学完规律,我们来解答开头的谜题!” 在应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刚掌握的折射知识 “学以致用”:
针对 “水中筷子弯折”,学生通过作图分析 “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偏折,眼睛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所以感觉弯折了”;
对于 “叉鱼要叉向鱼的下方”,大家结合规律解释 “水中鱼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虚像更低,所以要瞄准下方才能叉到”;
“水中人看岸上物体变高” 的疑问也被一一破解 —— 原本抽象的光学知识,通过与生活场景结合,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们纷纷感叹 “原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四)留 “任务” 延 “兴趣”,持续探索
课堂最后,学生们不仅能准确复述光的折射规律,更主动分享 “这节物理课比平时有趣多了” 的感受。教师顺势布置课下任务:自主探究 “彩虹形成”“海市蜃楼” 与光的折射的关联,鼓励学生带着课堂激发的兴趣,继续在生活中探索物理奥秘。
二、破 “传统” 立 “新样”,为物理教学提供范例
此次公开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更在教师团队中引发关于 “如何让物理课更生动” 的思考:
打破传统物理课 “重理论、轻实践”“多讲解、少互动” 的枯燥模式,“导、思、议、展、评、检” 的灵活结构,让学生从 “被动听” 变为 “主动探”,印证了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
为教师团队协作教学提供优秀范本 —— 两位教师的设计既保持 “光的折射” 主题统一,又在实验细节、引导方式上各有特色,为后续物理组开展 “同课异构”“主题教研” 提供参考;
强化 “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教学理念,让教师们明确:只有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才能真正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三、让 “趣味实验” 成为物理课堂的 “常明灯”
此次 “光的折射” 趣味公开课,是濮阳市实验中学物理组探索 “生动化教学” 的一次成功实践 —— 它证明,只要以 “实验” 为纽带、以 “趣味” 为底色,抽象的物理知识也能变得鲜活有趣。未来,该校物理组将继续深耕 “实验教学”,让更多像 “光的折射” 这样的趣味课堂走进教室,助力学生在探索中爱上物理、学好物理,提升科学素养。
供稿:教研室
撰稿:牛瑞杰
主审:王 妍
终审:王继敏
校对:王广军 朱晓丹 王志濮
编辑:史周群